请不要扫描这个二维码进入群,而不是社区发送的。”近日,我市中心城区一社区居民在业主微信群中看到网格成员发来的反诈骗提醒后,在业主微信群中看到了网格成员的反诈骗提醒“炸锅了”。网格成员指的二维码是在社区大楼门口张贴的一张纸上印刷的,并邀请它进入所谓的“居民通知群”的二维码。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居民对这类通知的要求并不奇怪。如果网格成员没有及时提醒大家,可能会有人上当受骗。

如何防范类似的骗局?群众要有充分的自我保护意识,但不能只靠群众擦亮眼睛来防范诈骗。这需要多层次的共同努力,让骗子无处藏身,无空子钻。
近几年来,电信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4月14日,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宣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进展。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有50多种,其中网上刷单返利、虚假XX理财、虚假网上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安法五种。电信网络诈骗关注人性的弱点。要么想快速赚点钱,要么就在眼前,要么希望自己的感情得到安慰……对面的陌生人和身后的团队,一旦发现受害者的弱点,就会根据相应的剧本设置陷阱。

随着广泛深入的反诈骗宣传和反诈骗技术手段的升级,群众的反诈骗意识得到了增强。但让人讨厌的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骗局也是如此。“上新”这一轮,骗子盯着群众积极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态度。
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市民在接到调度员工的电话后,一般会详细描述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和行程;各单位下沉社区的党员和志愿者到门口登记,居民回答问题。骗子利用群众面对疫情的焦虑,经常抛出来“与阳性病例轨迹重合”等人脑中的瞬间“炸雷”信息,一步一步地将受害者引入陷阱;有骗子潜入各种居民交流群或干脆建立新群,发布虚假信息“团购”信息,最后骗钱。
为了不上当受骗,在接到电话、接待来访人员时,居民不免会提高警惕多个心眼,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拒绝登记个人关键信息、拒绝沟通交流等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行为难免出现。调查走访工作往往就是在与病毒赛跑,如此一来,受影响的是疫情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防止类似的骗局,不能只靠群众自己擦亮眼睛。除加强相关工作宣传外,还应规范和完善防控工作细节。例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统一的流量电话号码,或者通过通信运营商显示或标记流量电话号码;派访问者通过常用渠道提前通知对接,提前出示可靠有效的文件;参与调查的人员应进行标准化的培训和指导,以更标准化、专业的沟通方式开展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员工的专业性和可信度,避免在证明身份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